到那时,我们就可以逐个的进行劝降,甚至达到兵不血刃就夺下成都和重庆两府的计划。只要夺下了巴蜀,在把控住各个关口,尤其是武关和剑门关,那基本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任凭他朱元璋再怎么精力旺盛,也打不到巴蜀这边来。更何况这些年来,随着朱元璋的猜忌和血腥清洗,当年跟随着他一起征战天下的那一堆名将,早已所剩无几,我们只要凭据着武关和剑门关,想要成功守住巴蜀并不难,只要能撑到朱元璋老死,那个书呆子太孙朱允文,想来竟然奈何我们不得……”
听得他如此侃侃说来,蜀王朱椿心里头不由一阵发麻,想不到对方的计划竟然如此的缜密,竟然连朝谈上的新老帝王都给算进去了,但话说回来,他说的倒也没错。
眼下的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据朝廷的消息称,最近一段时日连起床都有些困难,行动再也不负当年的那般利索和清醒了,甚至早两日,据说在上朝的时候,连朝中的某个大臣都认错了人,弄得该大臣尴尬不已!偏偏又不敢当着朱元璋的面直接纠正。
而这段时间,朱元璋已经开始让太孙朱允文监国理事,甚至连他的辅政大臣都给他安排好了。
而这些起义军起事的时机,虽说有些仓促,但也是拿准了的,毕竟如今的大明朝廷,军方能征善战的将领,早已所剩无多!
再刨去一些必须在边关坐镇的大将,比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等,实在是乏善可陈!
这些年,被朱元璋诛杀的大将,可不是个小数目。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起自布衣,驱逐蒙元重光华夏,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功越千古。然而,他在有生之年大杀开国功臣,株连甚广,也一直饱受诟病。
朱元璋杀功臣的直接原因,便是是为了让自己那些在大明军中根基浅薄的儿孙,能够世世代代坐稳皇位,才要除掉那些在军队中亲信甚多的开国元老宿将。
而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根本原因,则是这个人仅视天下为他一家一姓打下的私产,不肯与任何别人“共天下”,骨子里的冷酷自私到了极致。所以才不愿与其他任何开国功臣共享富贵,而根本无论这些功臣是否对明朝江山真有实质威胁。
朱元璋诛杀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功臣,是他唯一在世的亲侄子朱文正。尚在大明王朝正式建立之前。在朱元璋名义上还在“龙凤皇帝”韩林儿的麾下做吴国公的时候,他的长子朱标年纪尚小,威信全无,因此朱文正也是当仁不让的西吴军二号人物。军中上下谁都知道,如果朱元璋万一有什么意外,就必然是由朱文正来继承他的基业。
然而,等到朱文正在洪都(即南昌)保卫战据城死守,力抗陈友谅号称60万的大军围攻,令其士气低落、师老兵疲,为西吴军在之后的鄱阳湖大战中大获全胜,立下首功后不久,就被朱元璋以“私通张士诚”的罪名处死。
(另一说法是郁郁而终,而且该说法流传甚广!这个说法,声称朱元璋要处死朱文正的时候被马皇后拦下,只是用马鞭对他一阵毒打,并没有对他赶尽杀绝,只是将它囚禁起来,直到老死,在高墙之下,朱文正郁郁而终……)
那么问题就来了,朱文正死守孤城力抗几十万敌军,危如累卵的时候都没起异心,偏偏要鄱阳湖大战打完,人人都知道天下差不离就要姓朱的时候,作为此役首功之臣、西吴军武将之首的大都督,居然大发神经,去投靠已经是等死状态的苏州张士诚?
这就和后来朱元璋处决大明丞相胡惟庸的罪名,居然是里通卖国、“通倭”一样,简直就是侮辱当时后世所有人的智商。
朱文正之罪,当然只是因为他立下世人皆知的盖世功勋,偏偏又不幸并非朱元璋的亲儿子,因此就成了极大的威胁,等到天下大局已定时,当然要腾出位置来,给投胎技术更好的朱标朱棣们。
朱文正比之后来那些大明功臣,“幸运”也在他毕竟还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因此极重视自己亲族(当然不能和亲儿子比)的朱元璋,开国后还是封了朱文正之子为靖江王,封藩广西,世袭罔替,待遇虽然肯定不及皇子亲王,但又远高于寻常的郡王。
而那些异姓功臣们,可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朱元璋在位期间,不止是先后处死了李善长、蓝玉、冯胜、傅友德、常升(常遇春之子)、邓镇(邓愈之子)这六个国公,更一共断绝了六个公爵三十三个侯爵的荫封,其对功臣的残酷程度,远远超过了此前以诛灭功臣而闻名的汉高祖刘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空前绝后。
朱元璋自己开列了一个“一公十三侯二伯”的逆臣录,其实被他杀的远远不止这些人,以下且看名单:
韩国公李善长,灭族; 凉国公蓝玉,灭族; 宋国公冯胜,处死; 颖国公傅友德,处死; 江夏侯周德兴,灭族; 南雄侯赵庸,灭族; 临川侯胡美,处死; 定远侯王弼,处死; 德庆侯廖永忠,处死; 永平侯谢成,处死; 崇山侯李新,处死; 延安侯唐胜宗“坐胡惟庸党”,灭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