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查到什么证据,竟然显示汪广洋跟毒死刘伯温有关。汪广洋就此被赐死。
这一下大家都知道了,皇帝准备收拾胡惟庸了,因为当年带着医生去见刘伯温的,其实是胡惟庸嘛。
大臣纷纷揭发检举,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竟然查出汪广洋的一个小妾陈氏是罪官的女儿。这下事大了。因为罪官之女只有两个出路,一个是进宫洗衣服,一个是赐给立下战功的功臣家。汪广洋显然不符合分配条件。
再一查,这个人是胡惟庸分过去的。
够了,私杀马夫、截流贡使、瓜分国有资产犯妇,每一个都够杀头,胡惟庸的脑袋再硬,也该掉下来了吧。
但朱元璋还觉得不够,因为他有一个理想,不仅仅是打倒胡惟庸,还要打倒胡惟庸背后的体制:宰相制度。
按周礼的说法,宰相是与皇帝分治天下的。而朱元璋显然不是一个愿意分享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打倒胡惟庸推倒整个宰相制度呢?杀个车夫,瓜分国有资产显然是不够的。
只有一个罪名够,造反!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故事。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称家里的旧井涌出了醴泉,所谓醴泉,就是井水有点甜。胡惟庸称这是祥瑞,邀请朱元璋前来视察并指导水井的工作。
朱元璋去了,走到西华门,也就是平时大臣上班进宫的门时,突然跑过来一个太监,上气不接下气,抓住朱元璋车驾的缰绳不让走。
这是什么情况?皇帝的马车都敢拦。不等朱元璋吩咐,锦衣卫的人就一拥而上,一顿乱棍,将太监打得半死。这个太监叫云奇,是东华门的守门太监,也就是传说中的门卫,门卫为什么拦驾呢?
云奇被打得不成人形,话都说不出来,但手一直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这才感觉不对劲。于是,站起来一看,大概朱元璋有千里眼,一眼就发现了胡惟庸的墙上冒着枪尖。
朱元璋吓出一声冷汗,胡惟庸竟然给他设了一个鸿门宴!家里有伏兵,准备刺杀他。
朱元璋立马掉头回家,然后下令抓捕胡惟庸!
很快,证据搜集上来,胡惟庸家有五百兵甲,甚至还有人告发,这些兵竟然都是日本来的倭寇。刺杀皇帝,里通外国。够了,胡惟庸死定了,宰相制度也可以扔到胡惟庸家那口有点甜的水井里一起陪葬了。
这个故事相当惊险,但其实考证一下,是不太靠谱的。前面也说了,自从徐达请朱元璋看了一把刀,朱元璋就不随便窜门了,何况这个时候,朱元璋跟胡惟庸已经感情破灭了,只差动手了。这个时候,别说胡惟庸家的井水有点甜,就算是冒茅台,朱元璋也没心思去
所以,这极可能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其目的就是让胡惟庸没有翻身的机会。
不管怎么样,胡惟庸死了,宰相制度也废了。但胡惟庸案才刚刚开始。因为朱元璋不会忘记胡惟庸是淮西集团的人,而淮西集团的团长是李善长。
如此一来,李善长变成了朱元璋心中的最后一根刺。非得除之而后快!别无任何选择……
李善长也算是个人精了。当年跟着朱元璋搞革命,只是朱元璋图书馆的管理员,后来竟然一一步步成为了大明第一功臣。
朱元璋一提起李善长,就说这是俺老朱的萧何。
李善长很受用,但他忘了一点,刘邦还杀韩信呢,何况朱元璋。
其实,李善长也确实善于长命百岁。他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被朱元璋打倒。刘伯温死得不明不白,杨宪莫须有被打倒,汪广洋成了下毒犯,胡惟庸直接被打成了造反派。只有李善长没事,他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他本人当了太子的老师。很明显,朱元璋是要把李善长培养成善终之臣。
朱元璋对功臣们下手是狠了点,但他也需要树立一个正面典型,免得后人说他专门过河拆桥。
可是,后面还是出事了。李善长犯错误了。
这个事情还是受胡惟庸的牵连,具体来说,胡惟庸被判定造反,而胡惟庸还找了一个叫李存义小伙伴来共襄盛举。而李存义正好是李善长的弟弟。
胡惟庸被处决后,李存义也被挖了出来。朱元璋想了一下,特地下诏,免死,流放算了。
很显然,这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这个时候,李善长应该给领导写封感谢信,送个锦旗啥的,表示一下皇恩浩荡,我们三百六十度如沐春风。
朱元璋发了赦免诏书后,一直坐在宫里等感谢信,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来。
善长来上班,眼袋耷拉得跟蛋蛋袋一样,就是不提这回事。
李善长压根就没想着要感谢领导。
李善长觉得完全没必要啊,我弟弟是我弟弟,关我什么事?我又没造反。你赦免他,是你的事情,跟我半毛钱的关系?
朱元璋怒了,这好比请人吃顿海鲜大餐,别人连个朋友圈也不发。
五年后,又出事了,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了点事。李善长给朱元璋打个报告,要求老朱看在自己面子上,赦免了丁斌。
可是,面子是别人给的,不是自个长在脸上的。
不提还摆,一提朱元璋就想起了五年前那件不愉快的事情。
你现在知道求我了啦。五年前,我放了李存义,你连个屁都不放,今天还指望我当好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