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晟既然敢在朱元璋那里说了这个事情,那就无惧再在朱允炆面前再讲一遍的。
朱元璋开口后,沐晟很快一五一十把之前说过的事情又讲述了一遍。
这下人证物证可就全都有了,即便朱允炆再不认账,也不会让人怀疑朱元璋为了让朱大福认祖归宗给朱允炆冠之以莫须有的罪名了。
不管怎么说,朱允炆好歹也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元璋这个人重情,
护犊子,若非到迫不得已,朱元璋又怎会走这一步?
其实,朱允炆若能认可朱大福,哪怕是光明正大的与朱大福竞争,朱元璋把出于对朱允炆的亏欠,也绝不会亏待了朱允炆的。
可朱允炆自始至终所作所为皆是如此上不得台面。
沐晟说完,
朱允炆许久不知该如何做。
就这么认命,
他不甘心。
倘若再否认,
可毕竟认证物证,那么明晃晃的证据摆在那里。
朱元璋的停顿则是调整了一下情绪,之后也不再询问,只吩咐道:“带二太孙回去吧。”
随之,朱元璋抬脚离开东宫,不再给朱允炆任何辩驳的机会。
走了几步,朱元璋这才又扭头与沐晟,道:“你一路舟车劳顿,先回家歇着吧。”
这个时候,朱元璋肯定是没时间处理沐晟述职的事情。
一旁的朱允炆望着朱元璋离开的背影,知自己彻底没戏了,身子一软直接瘫倒在地。
在其跟着的宫人,瞧到此手忙脚乱,只能手忙脚乱搀扶起了朱允炆。
沐晟瞧到此也并未帮忙,背脊笔直,背脊笔直,直接离开东宫。
他清楚,
他这次的做证必会让人骂他背信弃义,
为了攀附朱大福,才不惜出卖昔日好久。
但他不后悔,相比来讲,只有朱大福才能担得起大明的江山社稷。
为了自己所谓的好友置正义于不顾,那可就是自私了。
沐晟从宫中出来后直接回了家。
朱允炆被宫人搀扶着回了自己的寝殿后,便开始仔细考量该如何为自己洗白了。
不过,已到了这种地步再想洗白自己怕不是那么容易了。
而朱元璋回了东暖阁之后,则开始考虑如何把此事公布出去,又如何让朱大福认祖归宗了。
这个事情不能与任何朝臣商议,虽说天家无私事,但若召那些朝臣商议的话,他们必会有七嘴八舌做阻碍的。
大概过了半个多时辰,朱元璋终下定了主意。
他先召翰林学士拟了一道旨,旨意的内容很简单,公布了锦衣卫所查以及沐晟所呈秉的几道证据,最后暂羁押朱允炆与东宫,等待发落。
这些翰林学士都是读书人出生,
对朱允炆这个重文的太孙印象颇为不错。
毕竟说来,在那些有能力继承大统的王爷们当中可没有亲近文人的,这些王爷们将来若当了皇帝,他们很难施以抱负的。
他们这些文人若想大展拳脚的话,也就唯有让朱允炆这个太孙即位了。
现在把朱允炆这个太孙的罪证公布一大堆,那他还有即位的希望吗?
朱元璋把蒋瓛拿来的供状摆出,又说明了大致意思后,几个翰林学士愣了许久,不知如何下笔。
朱元璋压根就不给他们交流考虑的机会,在他们一头雾水的时候,直接呵斥道:“怎么?堂堂翰林学士连道旨意也不会写了?”
这旨意他们是能写,可为何会下这道旨意他们就有些不解了。
朱元璋呵斥之后,那几个翰林学士依旧久久无法落笔。
朱元璋也不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吩咐道:“把翰林院所有人都给咱叫过来,今日这道旨意若写不出来,谁都不能走。”
朱元璋也清楚,这些翰林学士并不是不会写这旨意,他们只是不相信这些东西会与朱允炆有关。
其实,这也正常。
朱元璋他自小看着朱允炆长大,都没能发现朱允炆的两面性,这些翰林学士与朱允炆接触过几次,又怎能发现?
朱元璋下旨,高良俊很快把人喊来。
大大小小的翰林官员把整个东暖阁充斥的满满当当的,整个东暖阁的空间也不是很大,自也没有那么多桌子让他们去坐着去写。
很多人都摊着纸,抓着笔趴在地上写。
这么多人也都是大眼瞪小眼,没一个人落笔的。
翰林院本就清贵,这些人自更珍惜自己的名声,朱允炆平日里若风评就差,那他们言语越是犀利自也越好。
可朱允炆宽仁谦恭,任谁看那都像极了朱标,他们写了这个旨意,是要被士林抨击的。
气氛沉寂了许久,终有翰林学士忍不住了,问道:“陛下,此供状是否查明属实了?”
敢这个时候在朱元璋面前问这话的,那胆子必不小。
果不其然,此言询问出口,当即激起了朱元璋的咆哮,叱问道:“咱若不调查清楚了会下在旨意吗?怎么着,你是觉着咱是给咱孙子加了莫须有的罪名?”
其实,这些翰林学士谁都没有怀疑到此的。
他们都清楚,即便朱元璋否定了朱允炆的储君,也不会弄出莫须有的罪名玷污朱允炆名声的。
那翰林学士俯首于地,认错道:“臣不敢。”
不敢与没怀疑那是两个意思,朱元璋也懒得与他在这个事情上面抠字眼,也不再回复他。
催促的厉害了,倒真显得他在此事上有什么歹心了。
正当此时,外面有小太监越过这些翰林学士在高良俊耳边耳语些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