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
吴发坐堂。
吴发已经打定主意,要做一个青天大老爷,要审讯陈光是等人。
他要让百姓,前来控诉。
但是
一天时间过去,外面没有一声鼓响:“来人。”
外面进来一个军卒:“王爷。”
“外面是不是你们吓着百姓了,到现在没有一声鼓响?”
击鼓鸣冤,这是一个流程。
但是有些府衙,直接派人看着鸣冤鼓,不让百姓去击鼓鸣冤。
吴发担心的是,是不是自己的亲兵,在外面守着的缘故,吓到了府城的百姓,让百姓误以为,这些军卒,就是看着鸣冤鼓,不要百姓击鼓鸣冤的?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很多府衙也有鼓,但是没有鼓槌,鼓槌放在府衙内的。
“回王爷。”
军卒有些委屈:“我们没有吓到百姓,外面没有人击鼓鸣冤。外面根本没有鼓,而且整个府衙这条街道,我们守了一天,都没有一个百姓进入这条街道。”
“没有鼓?”
别的府衙好歹还有鼓,只是没有鼓槌,限制别人击鼓。
这里倒好,鼓都没有了。
吴发有些惊诧,也明白了府衙的知府的骚操作,那就是没有鼓,就不会有人击鼓鸣冤,没有人击鼓鸣冤,上面的巡查御史,就听不到鼓响。
而作为知府的陈光是,就变成了治理地方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冤屈不公。
陈光是,就变成了能臣干吏!
至于有没有鼓,不知道是不是巡查御史眼瞎看不到,还是故意看不到。
再有,一条街没有一个百姓走过要知道,一些府城,不,一些县城,就算是神京城的顺天府,府衙门外,永远都是最热闹的街道之一。
而这里,竟然不见一个百姓。
很明显,这是府城知府所为。
“来人,装上新鼓”
吴发起身:“另外,让人张贴告示,陈光是等人已经被抓,他们会被受审,本王现在需要百姓作证,谁受到过他们的陷害或者欺压,都可以来府衙击鼓鸣冤。”
陈光是等人的罪证,吴发已经握在手中。
但是,这些证据,吴发并没有放在眼里,这些人该杀。
但是百姓,对于朝廷已经失去信心,所以有了证据之后,吴发最需要做的,就是安抚民心,让他们意识到,朝廷会为他们做主的。
十六年来的强压,陈光是等人的胡作非为,百姓们现在根本提不上勇气前来击鼓鸣冤。自古以来,民不告官,这是律法中规定的。
甚至,要告官,先挨板子。
再有强压的狗官,百姓们更是不敢击鼓。
“怕是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扭转百姓,对于朝廷的印象。”
皇帝为什么派遣他来这里?
吴发很清楚,自己身为大晋第一悍将,首先吴发到来,这里的驻军因为他的名望,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可以震慑宵小,徐徐图之,解决这一带,贪官污吏带来的迫害问题。
这里,已经成了危险的地方!
别人来,怕引起动荡,根本压不住?
“这个陈光是,虽然心术不正,但是威慑百姓还真是一把好手,当年山东诸省大旱,不知多少府衙上书朝廷,要求救灾。
唯独烟台这里,并没有府衙求助奏折。”
当年,不明所以的皇帝,还曾下旨褒奖过。
这是何等的讽刺。
“我们出去看看。”
吴发明白,短时间内,百姓不敢击鼓,是因为以往陈光是等人为非作歹无人管,巡查御史包庇,百姓们不知道吃了多少亏,上了多少当,这才有了,不击鼓。
不鸣冤。
从府衙通判,还有几个官员揭发罪证中,就提到过,巡查御史巡查地方,坐堂府衙,告知百姓,有冤鸣冤,但是击鼓鸣冤的人,都被抓了
还没有走出去,吴发顿住脚步,这里的事情,必须要让皇帝知道。
满朝文武口中的天下五谷丰登,是什么样子的。
巡查御史这种,不解决贪官污吏问题,偏偏先解决发现问题的人的做法,真是太混账了:“准备笔墨,本王要写奏折”
暂时无需先出去,天色也晚了。
吴发决定,先把这里的事情,写成奏折,送达神京城。
书房中,吴发正在写奏折,不一会儿,奏折摞了一摞。
秦可卿带着宝珠瑞珠,提着食盒进入书房:“夫君先歇歇,喝一碗鸡汤再说。”
“我在写奏折。”
吴发头也不抬:“先放这里再说。”
秦可卿抿了抿嘴,看着厚厚一摞的奏折,想要笑,但是又有些心疼。
自家王爷丈夫,可是极少写奏折的。
这认真起来,还真是让人心疼,这都忙了两三个时辰了。
写字,对于王爷丈夫来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要不,我们姐妹,帮着夫君写奏折?”
秦可卿说着,坐在了吴发对面:“以前,我可是帮着夫君写过奏折的,很有经验。”
美色诱人。
但是,吴发忍住了:“可儿,这次我要自己写。百姓被欺压十六载,朝廷竟然没有发现,这是太上皇还有陛下的过错。这里的百姓很苦,我辛苦一点,让咱们的皇帝陛下,也辛苦一些。”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秦可卿脑海中出现,当年吴发写过的一首诗,看着认真的吴发,秦可卿越看越感觉好看。
温柔。
疼人。
外面恶名传扬,家里温顺如羊。
再有,一颗心里装着百姓,秦可卿再一次感觉,自己的王爷丈夫的与众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