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先生半年山居造论的计划终于打破了,并不是太太打破的,是给老太爷打破了的。原来这时,民国三十二年春初,黄梅县城已是敌伪区域,老太爷在城里家中看家,身体已甚不健康,常患病,一天传信给莫须有先生曰:“此间已不是人的世界,完全是下流社会,天下之恶皆归焉。吾与汝兄弟已不能在城里见面,你们必得有一人到后山铺吾家祠堂里去住,我自审病势加重时,即住祠堂去,一家人可以在那里聚会,我将来也便在那里同你们分手。”莫须有先生已经有经验,本着经验,对于老年人的话总是怀着信服的心情,不轻易以为可笑的,正合了陶渊明的话,“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他确实知道老年人说话总有原故,何况老太爷这回的吩咐,更非寻常,仿佛生死大事他老人家已经指挥若定了,莫须有先生毫不踌躇当下便把别的事情丢开了,打算怎样到后山铺祠堂去居住了,所谓半年内写成功《阿赖耶识论》者,前言戏之耳,什么叫做著作,事莫大于听父亲今日的吩咐的。父亲虽是吩咐兄弟二人任一人去,意思是重在叫莫须有先生去,由水磨冲移到后山铺路程顺便,大哥此时远在黄花镇,那是黄梅县东南角滨湖与安徽宿松交界的地方,从那里搬家便不易了。莫须有先生到现在想起,在水磨冲听父亲之命搬家至后山铺,是他的传记里面最得意的一章,不但心情好,动作行为均佳,所以后来便自然有许多事功,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大约近是,只可惜其他的事情上面总还是有错处,不能如这回不错。这回的不错怎么来得那么容易,而且莫须有先生完全是本着天真的心行之了,他觉得他向来没有奉命行事,在学问上都是自己费了辛苦得来的,劳而后获,他并不以此自喜,倒是羡慕人家有先生指导,如颜回之于孔子,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免得自己走入歧途了;在职业上总是当教员,都是聘任,没有奉过命令的,今日父亲传来的话等于命令了,故莫须有先生接受时甚为喜悦,是他生平第一回作事不用得“三思而后行”了,只恭恭敬敬地服从了。便在这天晚上,他告诉太太道:“明天早晨我早一点吃饭,到后山铺去。”
太太听了这话,喜得不能作答了,简直不能相信莫须有先生这话是真的了,一个人何以这样勇而智而仁呢?但他知道莫须有先生是大丈夫说话,而且说话的态度和蔼可亲了。迩来她对于生活颇感忧愁,因为莫须有先生一心著书,生活的事情好像都忘记了,看他的样子怪可怜,便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以为他的钱可以够半年家用,但这是去年年底的话,今年食盐已经涨到二十元一斤,身边四五百块钱马上要等于零了,一家四口,油盐柴米都要买,不是耍的,而怎么好打断莫须有先生的兴会呢?莫须有先生是勇,莫须有先生也不是不仁,其人有时未免不智了,即是贪著作,这是大可不必的,照莫须有先生太太的意思。她却不想进言了,进言恐无益,自己也未必一定该说话了,有许多人抽大烟贪赌博都不是妻子儿女所能规劝的,何况莫须有先生是有其千秋事业呢?(莫须有先生太太知道莫须有先生的著作决定是不朽的!)人生一切只是忧愁罢了,没有法子,听之而已。孰知莫须有先生自己翻然改计了,他明天到后山铺去,莫须有先生太太喜得什么似的,同时又真正的佩服莫须有先生,敬重莫须有先生,她知道莫须有先生是仁者了,结果总是舍己从人了。到后山铺去就决定是打消著作,另作谋生之计,这一层莫须有先生太太知之审矣。她却将她的欢喜隐藏下去,故意做一个若无其事的样子,用了很细微的声音回答莫须有先生道:
“是的,明天早晨我早些煮饭你吃。”
往下莫须有先生没有一句话说,他心里一点事情没有,未成的著作已经立定了基础,暂时束之高阁,将来成功甚易,无形之中或有此一计较罢了。这时天色已经黑了,屋子里没有点灯,村子里大家都不点灯的,节省油。在彼此看不见的空气之下,莫须有先生太太倒有点沾沾自喜,她仿佛她是对的,莫须有先生是勇于从善,所谓今是而昨非,而且莫须有先生是听老太爷的话,故决定到后山铺去,“旁人的话你未必那样信服了!”事后莫须有先生太太常常这样取笑莫须有先生,笑他在水磨冲下笔著书时那一副书呆子的样儿。莫须有先生不答太太的话,他觉得太太不能懂得此中道理了,太太的话当然也不可否认。莫须有先生因此记起《论语》一章书,“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莫须有先生以为这章书里的“无违”便等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不逾矩”。当然有不违背父母的意思,但本只有无违二字,下面没有宾词,无违又不等于不违背父母。吾人立身行事,如果不违背父母,便是不违背道理,斯天下之至乐了。孔子圣人,说话耐人寻思,莫须有先生有得于“无违”二字了。最有趣,“无违”二字是圣人的言语,任何学人不能有此佳作,而圣人又恐怕人家误解了他的意思,怕他的话有流弊,遇着樊迟又告诉樊迟一下,引得樊迟再问一下,他老人家乃再说出一个礼字,那么“无违”是“合乎礼”了。故莫须有先生以为“无违”便等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不逾矩”。莫须有先生只有在水磨冲著书而搁笔的时候确有此“无违”的心情,往后常引以为乐。当然是因为为子,但同时也是为夫,为父,否则怎么叫做“无违”呢?若照莫须有先生太太的话,“旁人的话你未必那样信服了!”有乐于莫须有先生之孝则可,无取于莫须有先生之慈与夫妻之恩爱则不可也。总之莫须有先生决不以为他的半年计划是错的,虽然一月两月间便把计划打消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